(62)红藤

红藤,功能清热解毒,化瘀止痛,善治肠痈。余治疗阑尾周围脓肿,常用名医金如寿创立的阑尾脓肿方。方用:红藤、败酱草各30克,当归尾10克,皂角刺15克(或用炮山甲10克),大黄15克(后下)。水煎服,重症1日2剂,4次分服。方中用红藤活血通络,用败酱草清热散瘀,用当归活血化瘀,用皂刺排脓消肿,用大黄通腑泄热。诸药合用,能迅速缓解阑尾周围脓肿的腹胀腹痛症状。

(64)漏芦

  漏芦善于清热解毒,散结消痈。治疗痈疽、丹疹、毒肿等症余常用《肘后方》中的漏芦汤。方用:漏芦、白敛、黄芩、白薇、枳实(炙)、升麻、甘草(炙)、芍药、麻黄(去节)各克,大黄克。共锉为散,每剂用20克,水煎服。每日1剂,2次分服。

  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乳癖,症见乳房结节、数目不等、大小形态不一、质地柔软者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乳癖消片,改片剂为丸剂,效果良好。方用:鹿角、蒲公英、昆布、天花粉、鸡血藤、三七、赤芍、牡丹皮、玄参、连翘各50克,海藻、漏芦、夏枯草、红花各30克,木香20克。粉碎成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,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有软坚散结、活血消痈、清热解毒的作用,可用于乳腺小叶增生、乳腺炎早期见上述证候者。孕妇忌服。

(67)白头翁

  白头翁清热有功,止痢有准。治疗热痢下脓血及妇人产后、老人、小儿下痢虚极者,余常用《金匮要略》中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。方用:白头翁15克,炙甘草10克,黄连、黄柏、秦皮、阿胶各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既能清热解毒,又可养血滋阴,治疗血虚热痢最效。

(68)白鲜皮

  白鲜皮,祛风止痒之良药。治疗皮肤瘙痒症,余常用《医宗金鉴》中的当归饮子加丹参、丹皮、土茯苓、白鲜皮、生石膏而每获良效。方用:生地、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生黄芪、生首乌、刺蒺藜、荆芥、防风、丹皮、丹参、黄芩、土茯苓、白鲜皮各15克,生石膏30克。每日1剂,水煎,2次分服。本方养血活血,清热祛风,“血行风自灭”,热清痒自止。

(69)芦荟

芦荟通便最灵,善治热结便秘。将芦荟研细末,分装6枚胶囊内。成人每次用温开水吞服2~3枚,小儿每次服1枚,日2次。如无胶囊装药末,亦可用白糖温开水吞服,成人每次2~3克,小儿每次1克。芦荟味苦性寒,有清热通便、凉肝、杀虫之作用,对肝经实火而兼大便秘结者,尤为适宜。

(70)山慈菇

  山慈菇,有软坚散结、化癥除瘕之功。治疗乳痹,余自拟一方,名曰慈姑乳痹消,方用:柴胡、郁金、山慈菇、大贝、三棱、莪术、陈皮、橘核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丹参、当归、制乳香、制没药、天冬、麦冬、瓜蒌各50克,蜈蚣10条,罂粟壳、全蝎各30克。共研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9克重,每日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用山慈菇、大贝、三棱、莪术软坚散结,用柴胡、郁金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瓜蒌疏肝理气,用丹参、当归、乳香、没药活血化瘀,用天冬、麦冬软化痞块,消肿除瘤(据现代研究成果),用蜈蚣、罂粟壳、全蝎通络止痛。坚持服用,效果良好。

(71)甘遂

  甘遂,行善走泄下行,善逐水湿,作用猛烈,堪称泄水圣药。《伤寒论》有十枣汤,治胁下有水气及水肿腹胀。余治疗渗出性胸膜炎,中医名悬饮者,常用名医沙星垣创立的加味十枣汤,效果良好。方用:大戟、芫花、商陆、甘遂各10克,研成细末,装入胶囊。服时用大枣10枚,煎汤冲服胶囊。本药具有耐受性,宜递加剂量。第一天服1.2克,第二天服1.5克,第三天服1.8克。1日服1次,3天为1个疗程。胸水不净者,可再服1个疗程。药效以每天轻泻2~3次为度,泄泻次数多者,可饮米汤,并减少药物用量。此方是传统的攻下逐水方十枣汤加商陆而成,凡胸腹诸水而体壮证实者皆可用之。本方毒性较强,要严格控制药量,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逐水之后,尚需调养脾胃,以防饮邪再起。若服用2~3个疗程,效果不佳者,即当停用,以免攻伐太过,伤脾败胃,毒损肝肾。

(72)绿豆

  绿豆可解马钱子毒。马钱子因其“开通经络,透达关节之力,远胜于他药”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,故治疗痹证、痿证有特殊效果。但本品有毒,服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、惊厥、呼吸困难,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。服后要多饮水,如果出现头晕等轻微的不适,可饮用绿豆水解之。严重中毒者,则需要急诊抢救。

  绿豆能清热解暑,为食疗之佳品。夏日常饮绿豆汤、绿豆粥或常吃绿豆糕,可以止烦渴,通小便,预防中暑。

(73)青蒿

  青蒿止疟,犹有特效;治寒热往来,每建殊功。治疗暑湿成疟,热重于湿或受湿遏热郁三焦气机不畅,胸痞作呕,寒热如疟者,余常用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中的蒿芩清胆汤,方用:青蒿6克,淡竹茹9克,制半夏6克,赤茯苓9克,黄芩6克,生枳壳5克,广陈皮5克,碧玉散(滑石、甘草、青黛)9克(包)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“以蒿、芩、竹茹为君,以清泻胆火;胆火炽,必犯胃而液郁为痰,故臣以枳壳、二陈,和胃化痰;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,斯胆中之相火清和,故又佐以碧玉,引相火下泄;使以赤苓,俾湿热下出,均从膀胱而去。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,凡胸痞作呕,寒热如疟者,投无不效。”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)

  青蒿不仅能退虚热,也能退实热。余治疗小儿咽喉肿痛,发热不退,自拟一方名曰青蒿柴胡清热饮,方用:青蒿、柴胡、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桔梗、鱼腥草各10克,山豆根、甘草各5克,生石膏30克。每日1剂,2次分服。用之临床多年,获效甚良。

(74)地骨皮

  地骨皮与青蒿相伍,退热之功甚著。余治疗阴虚内热,虚劳骨蒸,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,肢蒸心烦,咽干盗汗,舌红少苔,脉象细数,常用《证治准绳》中的清骨散,方用:银柴胡6克,胡黄连、秦艽、鳖甲(醋制)、地骨皮、青蒿、知母各9克,甘草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重在清虚热而退骨蒸,兼以滋阴透热,用于低热不退而见上述症状者,投之即效。血虚甚者,加当归、芍药、生地;嗽多者,加阿胶、麦冬、五味子。

(75)大黄

  大黄为治疗消化道出血之首选药物,与白及、三七、海螵蛸、龙骨、百合等分为末,开水冲服15~20克,有立竿见影之效,余亲验之,乃救急之方、救命之药也。

  年12月14日清晨起床后,我觉得腹部胀满,恶心欲呕,头晕目眩,站立不稳。家人医院接受治疗,值班医生一量血压只有60/90毫米汞柱。诊断为消化道出血,由于出血量大,不到一个小时,我已连续出现3次休克。医院立即为我输血抢救,但因血源不足还不能采用手术治疗。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,我的老朋友、清河镇卫生院中医师吕大夫来看我,极力主张给我服用中药治疗,并且开了上述药方。不一会儿,按照这个处方配成的药面就送到病房来了,用水一冲,黏黏糊糊就像浆糊一样。我一口气喝进去一大碗,说也奇怪,药糊进肚后,肠胃就开始蠕动起来,咕噜咕噜地直叫唤。三四个小时以后,排出一大盆腥臭无比的柏油便。便后,顿觉腹胀大减,心中平静了许多。医院找来血源,连续为我输血毫升。我每天按时服用这种药面,病情很快出现转机,消化道出血迅速得到控制,住院一个多月就痊愈出院了。

  这个药方看起来很简单,但却富有深意,是一首配伍精当的良方。君以白及、乌贼骨名曰乌及散,善治胃痛吞酸呕血;臣以龙骨、三七,加强固涩止血之功;佐以大黄,以其善于通六腑,使血止而不留瘀也;使以百合,不仅可以改善缺血引起的心慌气短症状,而且能够引血归经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黄,能引胃气下行,故善治吐衄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其能“推陈致新”,能使瘀血除而新血生也。实践证明大黄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药物,且不可畏其性猛而弃用,亦不可谓之贱药而等闲视之!

  另,大黄煎汤漱口,可治口疮及牙龈出血。

(76)胡黄连

  胡黄连善除小儿疳热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,虫积腹病,面黄肌瘦,食少腹胀泄泻,余常用肥儿丸,方用:肉豆蔻(煨)50克,木香20克,六神曲(炒)克,麦芽(炒)50克,胡黄连克,槟榔50克,使君子仁克。以上7味,粉碎成细粉,过筛,混匀。每克粉末加炼蜜~克,制成蜜丸,每丸重3克。每次服1~2丸,1日服3次;3岁以内小儿酌减。

(77)芒硝

  余年轻时阅读一本线装古医书,发现书中不知何人用毛笔在页额上工整地写下一首方剂。当时感觉这是一首绝妙的好方,顺手记录下来。几十年来用于临床,效若桴鼓之应。

  洗痔方:干石榴4个,青木香15克,槐米50克,乌药、地骨皮、五倍子、皮硝各30克,川连10克,冰片0.5克。水煎熏洗,每日2次,每次15~30分钟。一般熏洗3~5天,即可收到肿消痛止的效果。

  芒硝有软坚散结之功,布包外敷,可以用于回乳时的乳房肿硬。

(78)番泻叶

  《现代实用中药》中说:“番泻叶,少用为苦味健胃药,能促进消化;服适量能起缓下作用;欲其大泻则服4~6克,作浸剂,约数小时即起效用而泄泻。”《饮片新参》中说:“泄热,利肠府,通大便。”

  余治疗便秘,用本品2克泡茶饮服,即可获效。多则会引起小腹绞痛,泻后则痛减。“六腑以通为用”,适量饮用番泻叶茶,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,增进健康,以通为补之故也。

(79)火麻仁

  火麻仁非但润燥,更能益血。《伤寒论》炙甘草汤,治疗“脉结代、心动悸”之名方也,验之临床,屡试不爽,火麻仁益血之功不可轻视也。火麻仁润燥通便,又有补益之功,故用以治疗体虚血燥之便秘最宜。治疗肠胃积热,脘腹胀满,大便秘结之症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之麻仁润肠丸,疗效肯定。方用:火麻仁、大黄、陈皮各克,苦杏仁(去皮炒)、木香、白芍各60克。粉碎成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重6克。1日服2次,每次服1~2丸。本方有润肠通便之功,治疗习惯性便秘、老年便秘均有良效。

(80)郁李仁

  郁李仁,润肠通便之良药。治疗老人及气血不足之人,大肠闭滞,传导艰难,便秘难通,余常用《世医得效方》中的五仁丸。方用:桃仁30克,杏仁(麸炒,去皮尖)30克,柏子仁15克,松子仁15克,郁李仁(麸炒)15克,陈橘皮克(另为末)。上共将五仁别研为膏,令与陈橘皮末同研匀,炼蜜为丸,每丸9克重,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,食前,米饮送下。方中用桃仁凉血和血,用杏仁润燥下气,用松子仁、柏子仁润燥养心,用郁李仁泻气润肠,用陈皮快气利膈。临卧时服,天明便行。经常服用,自无便秘之患,且有促进五脏六腑健运之功,犹机械之运动加入润滑油也。

(81)大戟

  大戟有解毒散结和涤痰逐饮的作用,治疗疔疮疖肿、痄腮、丹毒、喉风等症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紫金锭醋磨外敷患处,效果良好。方用:山慈菇克,红大戟克,千金子霜克,五倍子克,麝香30克,朱砂40克,雄黄20克。以上7味,朱砂、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;山慈菇、五倍子、红大戟粉碎成细粉;将麝香研细,与上述粉末及千金子霜配研,过筛,混匀。另取糯米粉克,加水做成团块,蒸熟,与上述粉末混匀,压制成锭,每锭重0.3克或3克,低温干燥,即得。本品还有辟瘟解毒的功效,内服可用于治疗中暑、脘腹胀痛、恶心呕吐、痢疾泄泻、小儿痰厥等症,每次服0.6~1.5克,1日2次。因其疗效卓著,被誉为“避瘟解毒第一方”。小儿用量酌减,孕妇忌服。

(82)巴豆

  巴豆大毒之品,性极刚烈,所含油分,毒性尤巨,且有腐蚀作用。压榨去油,名为巴豆霜,则毒性减低,配入丸散应用,比较安全。涤荡胃肠,“有斩关夺门之功,气血未衰,积邪坚固者,诚有神功”(《本草通玄》)。余治疗阑尾炎(肠痈),常用名医金寿山的经验方新备急丸治之。方用:巴豆霜8克,生大黄末8克,生黄连末14克。共研细末,装入胶囊,每粒0.3克,成人每次服2~3粒,温开水送下,一般连服3天,即可收功。方中用巴豆霜峻下逐瘀,用大黄攻下泻热,用黄连清热解毒。三药合用,作用迅猛,用之得当,可取速效。

(83)秦艽

  秦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,《外科启玄》中的止痛如神汤即以之为君,方用:秦艽、桃仁、皂角子、苍术、防风、黄柏、当归、泽泻、槟榔、熟大黄。主治痔疮肿痛,最为合拍。《医宗金鉴》中说:“又有因勤苦劳役,负重远行,一直气血错而生痔者,俱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服之。”

  秦艽还有养血润燥之功。余治疗血虚风燥,症见皮肤皴揭,筋燥爪干,常用《赤水玄珠》中的滋燥养荣汤。方用:当归(酒洗)9克,生地黄9克,熟地黄9克,白芍药9克,秦艽9克,黄芩9克,防风6克,甘草3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《医方集解》中说:“此手太阴足厥阴药也。前证为血虚而水涸,当归润燥养血为君。二地滋肾水而补肝,芍药泻肝火而益血为臣。黄芩泻肺热,能养阴退阳;艽、防散肝风,为风药润剂,又秦艽能养血荣筋,防风乃血药之使;甘草甘平泻火,入润剂则补阴血为佐使也。”

(84)牵牛子

  小儿不懂得调节自己的饮食,特别逢年过节时家长容易疏忽,孩子饮食失去节制而出现胸腹饱胀、发闷、胃酸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称之为伤食。余常用牵牛子治之,药物简洁,疗效确实。方用:黑、白牵牛子各等分,炒熟共研细末,筛取头末,以一小撮合红糖少许服下,大便微见溏,即停药。此方北京名医岳美中教授得之邑中友人高聘卿,屡经投治,其验如鼓应桴。《岳美中医话》云:主治“小儿伤食,鼻下人中两傍发炎、垂两条如韭叶之红线,有时发热,不喜食,或有口臭者。”

(85)商陆

  商陆,善于通利二便,消除肿满。治疗水湿壅盛,通身水肿,喘呼气急,烦躁多渴,大小便不利,服热药不得者,余常用《济生方》中的疏凿饮子。方用:泽泻、商陆、赤小豆(炒)、羌活(去节)、大腹皮、椒目、木通、秦艽(去芦)、茯苓皮、槟榔各等份。研成粗末,每服12克,水毫升,加生姜5片,煎成毫升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本方利水消肿之力颇强,有立竿见影之效。《医宗金鉴》中说:“以商陆为君,专行诸水。佐羌活、秦艽、腹皮、苓皮、姜皮行在表之水,从皮肤而散,佐槟榔、赤豆、椒目、泽泻、木通,行在里之水,从二便而出,上下、内外,分消其势,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。”

(86)千金子

  千金子,峻下药也,能通利二便而消水肿。余治顽固性水肿,常用名医陈耀堂创立的泻下逐水方。方用:黑白丑12克,甘遂3克,千金子6克,沉香6克。共研细末,每次服3克,清晨空腹服,以达每日三四次水泻为度,不要太剧烈,过则伤正。方中二丑祛痰逐水,甘遂通便逐水,千金子破血逐水,沉香理气消胀。诸药合用,泻下逐水之力甚强,服后立见功效。此方只可应急,不可久服,过量则“祸不旋踵”。水肿消退后,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治,期收全功。

(87)独活

  独活,善祛风湿,止痹痛。余治疗痹证日久,肝肾两亏,气血不足,症见腰膝冷痛,肢节屈伸不利,或麻木不仁,畏寒喜温,舌淡苔白,脉象细弱,常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的独活寄生汤。方用:独活9克,桑寄生18克,秦艽、防风、白芍、杜仲、牛膝、川芎各9克,细辛3克,当归12克,生地15克,人参12克,甘草6克,肉桂1.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寒甚者,加制附子、制川乌各6克;四肢屈伸不利,加伸筋草、络石藤各9克。本方用八珍汤气血双补,扶持正气;用牛膝、杜仲、桑寄生补肝肾,强腰膝,健筋骨;用独活、细辛、防风、秦艽、肉桂搜风胜湿,温经祛寒。诸药配合,扶正祛邪兼顾,“使气血足而风湿除,则肝肾强而痹痛愈矣。”(《医方集解》)

(88)豨莶草

  豨莶草,有清热解毒之功。治疗热毒风盛或湿热下注所致的便血、肛门肿痛、有下坠感等症状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痔康片,改片剂为丸剂,甚效。方用:豨莶草、金银花、槐花、地榆炭、黄芩各50克,大黄20克。共研细末。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。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有清热凉血、泻热通便的作用,用于可用于一、二期内痔见上述证候者。孕妇忌服。

  豨莶草还有补肝肾、强筋骨的功效。余治疗肝肾两虚,头晕目花,耳鸣,腰酸肢麻,须发早白等症,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首乌丸。方用:制何首乌克,生地黄克,牛膝(酒炙)40克,桑椹克,女贞子(制)40克,墨旱莲克,桑叶(制)40克,黑芝麻克,菟丝子(酒蒸)80克,金樱子克,补骨脂(盐炒)40克,豨莶草(制)80克,金银花(制)20克。共研细末。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。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有补肝肾,强筋骨,乌须发的作用,亦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。

(89)威灵仙

  威灵仙,善于温化寒湿,通经活络。除用于风寒湿痹之外,还有温通小便的作用。余治疗因寒湿阻滞引起的小便不通,常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的寒通汤。方用:椒目24(炒捣)克,小茴香(炒捣)6克,威灵仙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寒甚者,加附子、肉桂、干姜;气分虚者加人参。方中“以椒目之滑而温、茴香之香而热者,散其凝寒,即以通其窍络。更佐以威灵仙温窜之力,化三焦之凝滞,以达膀胱,即化膀胱之凝滞,以达溺管也”(张锡纯)。溺管之寒凝化解,水道自通。

(90)防己

  防己有利水退肿之功,治疗风水身肿,汗出恶风,小便不利,余常用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防己黄芪汤。方用防己9克,黄芪15克,白术9克,甘草5克,生姜3片,大枣5枚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方中用防己祛风行水,用黄芪益气固表,用白术补气健脾,用甘草培土和中,用姜枣调和营卫。诸药相合,使表气得固,风邪得除,水道通利,脾气运健,则风湿诸邪自解。

(92)络石藤

 络石藤能舒筋活络,善治筋脉拘挛。治疗痰瘀阻络所致的中风,症见半身不遂,肢体麻木,言语謇涩,口舌歪斜等症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中风回春丸,有一定疗效。方用:当归(酒制)、川芎(酒制)、桃仁、土鳖虫(炒)、茺蔚子(炒)、威灵仙(酒制)、僵蚕(麸炒)各30克,红花、丹参、鸡血藤、忍冬藤、川牛膝各克,络石藤、伸筋草各60克,地龙(炒)90克,蜈蚣5克,全蝎10克,木瓜50克,金钱白花蛇6克。共研细末。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。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有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络的作用,可用于脑血栓而见上述症状者。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忌服。

(93)徐长卿

  徐长卿,善止疼痛,能解蛇毒,故有清热解毒之功。余治疗下焦湿热,小便淋结,脐下胀闷疼痛,常用《圣惠方》中的徐长卿汤。方用:徐长卿(炙)15克,茅根30克,木通6克,冬葵子30克,滑石60克,槟榔3克,瞿麦穗15克,朴硝3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血尿加生地、丹皮、琥珀、小蓟炭、白茅根;蛋白尿加黄芪、知母、黄柏;癃闭加地龙、地蝼蛄、车前草;恶心呕吐加姜半夏、竹茹。本方有清热利尿之功,用于尿路感染而见上述症状者,颇有捷效。

(94)桑枝   

桑枝善于通经络而蠲痹痛,去风湿而利水肿。治疗肩臂肘痛,余常用《青囊全集》中的桑枝秦艽汤。鲜桑枝尖50克,秦艽9克,明天麻6克,广皮6克,当归9克,川芎9克,羌活9克,桂枝6克,桔梗6克,甘草5克,皂刺6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有通络止痛、祛湿活血之功,可用于治疗肩周炎、网球肘等病而见肩臂肘痛者。

  《外科枢要》中载有神效桑枝灸一法,颇有临床使用价值,故录之以备参考。该书中说:“阳气虚弱,发背不起,或瘀肉不溃;阴疮、瘰疬、流注、臁疮、恶疮久不愈者。未溃则解热毒,止疼痛,消瘀肿;已溃则补阳气、散余毒、生肌肉。桑枝燃火,着吹熄焰,用火灸患处片刻,日3~5灸;若腐肉已去,新肉生迟,宜灸四畔。阳症肿痛甚,或重如负石,初起用此法,出毒水,即内消;其日久者用之,虽溃亦浅,且无苦楚。”

(95)茯苓

  茯苓为渗湿利水之主药,其性纯良,泻中有补,虽为渗利之品,实有健脾之功。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(猪苓、泽泻、茯苓、白术、桂枝),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汤(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、生姜),乃善用茯苓者也。汗为心液,汗出过多,心气耗散,可致心悸,茯苓可止汗而宁心,镇惊而安神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记载医案一则,重用茯苓而收奇效,颇有启迪之意,故录之:“春间吴氏之媳病,盖产后月余,壮热口渴不引饮,汗出不止,心悸不寐。”诸药无效,后用茯苓四五两煎水,服之而痊。

  茯苓补而不滞,为补药之上品。四君子汤、八珍汤、十全大补丸皆用之。宫廷食品茯苓膏,为食疗佳品,既可充饥,又能健身,故数百年来广受群众的欢迎,销售火爆,长盛而不衰。《千金方》中记载的茯苓膏制法:茯苓(净,去皮)、松脂各0克,松子仁、柏子仁各克。上药捣筛,加白蜜和匀成膏,纳铜器中汤上,微火蒸1日1夕,搅令相得。每次服1匙,1日服3次。久服可“轻身明目,不老,发白更黑,齿落重生,延年益寿”。

(96)猪苓

  猪苓渗湿利水之功胜于茯苓,治疗水热互结,阴亏津伤,发热心烦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,或兼有咳嗽、呕恶、下利或血淋,小便涩痛,点滴难出,小腹满痛等症者,余常用《伤寒论》猪苓汤。方用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碎)各30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有除湿泻热、滋阴利水的作用,《成方便读》中说:“二苓、泽泻,分消膀胱之水,使热势下趋;滑石甘寒,内清六腑之热,外彻肌表之邪,通行上下表里之湿;恐单治其湿,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,故加阿胶养阴熄风,以存津液,又为治阴虚湿热之一法也。”

  治疗妊娠二便不通,余常用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中的黄连猪苓汤。方用:黄连9克,甘草6克,枳壳9克,木通6克,猪苓、杏仁、百合、紫苏、香附各9克,葱根3个,川芎、白芍、当归、熟地各9克,滑石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方以黄连、甘草清热泻火,为君;四物养血,为臣;以枳壳、木通、猪苓、滑石、杏仁合利二便,为佐;葱根通窍,为引。全方既补又通,使通而无伤胎元。验之于临床,颇效。

(97)海金沙

  海金沙,利水通淋,善化结石。若尿路结石体积大难以排出,可用黑龙江四大名医、吾之恩师马骥创立的金珀消石散:海金砂克,琥珀40克,净芒硝克,南硼砂20克。共研细末,装瓶备用。日服3次,每次服5克。坚持服用,有溶石排石之功。

(98)泽泻

  泽泻,渗湿利水的作用与茯苓相似,二者常相须为用。茯苓兼能补虚,泽泻兼能清热,是二者之异也。

  据临床观察,重用泽泻有一定的降压作用,治疗高血压,症见阴虚阳亢,头痛眩晕,耳鸣健忘,腰膝痿软,五心烦热,心悸失眠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山菊降压片,改片剂为丸剂,疗效甚佳。方用:山楂克,菊花、小蓟、决明子(炒)各80克,泽泻(盐制)、夏枯草各60克。粉碎成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9克重,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有平肝潜阳的作用,治疗高血压有良效。

(99)木瓜

  木瓜善舒筋活络而止挛急,化湿浊而蠲痹痛。治疗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,症见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屈伸不利、局部恶风寒、肢体麻木、腰膝疲软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木瓜丸。方用:木瓜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芷、威灵仙各80克,牛膝克,海风藤80克,狗脊(制)、鸡血藤、人参、制川乌、制草乌各40克。共研细末。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。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有祛风散寒、除湿通络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见上述症状者。孕妇禁用。

()薏苡仁

  薏苡仁健脾之效甚佳。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厌食,症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面黄身瘦、大便稀溏等症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儿康宁糖浆方,改糖浆剂为丸剂。方用: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薏苡仁、麦冬、制何首乌各克,大枣、焦山楂、麦芽(炒)、桑枝各50克。粉碎成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5克重,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有益气健脾,消食开胃的作用,用于小儿厌食症而见于上述症状者,确有效验。服药期间,忌食生冷、油腻食物。

()车前子

  车前子善利小便而实大便,故能止水泻,尤适宜于治疗小儿夏月之泄泻。方用:炒车前子,研末,每服3~5克,调米饮服。车前子利水道而不动气,水道利则清浊分,泻自止。《海上方》云:“曾闻水泻有何方,焦炒车前子最良,细末一钱调米饮,只消七剂即安康。”

  余在临床中体会到鲜车前草的利尿作用优于车前子。有一年夏天,一位青年感到小腹部剧烈地疼痛,如针扎刀割一般,疼得他在地上直打滚。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无论怎么使劲一滴尿也排不出来,小肚子胀得像个小圆鼓。到医院医生检查后确诊为尿路感染,在打消炎针的同时为他导尿。第三天,护士遵照医嘱为他拔掉了导尿管后,尿又点滴不通,小肚子又开始胀痛起来,疼得医院的走廊里跑圈圈。我告诉他说:“你去道边采一大把车前草来,洗净泥土,放在饭盒里用沸水冲后,晾凉去渣当茶饮,试试看?”喝完车前草水两个小时之后,他的小便竟然一滴一滴地拱出来了。只服用了3天,小便就恢复正常了了。他高兴地对我说:“真想不到几株车前草竟然比青霉素还管用呐!”

()枳实

  枳实,消积化食之猛药。治疗伤湿热之物,不得施化,而作痞满,闷乱不安;脾胃湿热引起的胸满腹痛,消化不良,积滞泻泄,或下痢脓血,里急后重等症,余常用《内外伤辨惑论》中的枳实导滞丸。方用:大黄50克,枳实(麸炒、去瓤)、神曲(炒)、茯苓(去皮)、黄芩(去腐)、黄连(拣净、白术各25克,泽泻10克。研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,每天服3次,每次服1丸。《医方集解》中说:“此足太阴、阳明药也,饮食伤滞,作痛成积,非有以推荡之则不行,积滞不尽,病终不除。故以大黄、枳实攻而下之,而痛泻反止,经所谓‘通因通用’也;伤由湿热,黄芩、黄连佐以清热,茯苓、泽泻佐以利湿;积由酒食,神曲化食解酒,温而消之;芩、连、大黄苦寒太过,恐伤胃气,故又以白术之甘温,补土而固中也。”

  治疗脾虚气滞,脘腹痞闷,食欲不振,大便溏软等症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香砂枳术丸。方用:木香、枳实(麸炒)、砂仁、白术(麸炒)各克。粉碎成细粉,用水泛丸。每次服10克,每日服2次。本方有益气开胃、行气消痞的功效,用于消化不良颇效。服药期间,忌食生冷食物。

()通草

  通草,通便最效,通乳有功。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热淋、血淋、小便不畅(或点滴不通)、小腹急满等症,余常用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八正散,改散剂为汤剂服之,以通草代木通,每获良效。方用:车前子、瞿麦、扁蓄各15克,滑石30克,山栀子15克,甘草、木通、大黄各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方中用通草、滑石、车前、瞿麦、扁蓄清热利湿,利水通淋;用山栀子、大黄泻热降火;用甘草调和诸药,缓急止痛。用于膀胱炎、尿道炎、急性前列腺炎、泌尿系结石证属下焦湿热者,最为中的。尿血者,加小蓟、白茅根;结石涩痛者,加金钱草、海金沙;尿液混浊者,加萆薢、菖蒲。

  治疗因气血不足而缺乳者,余常用八珍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熟地)加通草、王不留行、穿山甲、紫河车粉(冲服),每收良效。

()牛蒡子

  牛蒡子清热解毒、散结消肿之良药,治疗乳痈极效,如《医宗金鉴》中的栝楼牛蒡子汤:栝楼仁、牛蒡子(炒研)、花粉、黄芩、栀子(生研)、连翘(去心)、皂刺、金银花、陈皮、青皮、柴胡各15克,甘草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笔者在治疗乳痈时,对原方作了小小的加减,改为:全栝楼、牛蒡子、金银花、柴胡、连翘、皂角刺、黄芪、蒲公英、丹皮、赤芍、橘核各15克,生石膏50克,甘草10克。每日1~2剂,多次分服,每4小时服一次,连服3剂。乳痈发病急迫,常伴有高热,加入生石膏,可增强清热效果。

  牛蒡子清瘟败毒,治疗痄腮极效,余常用《东垣试效方》中的普济消毒饮:黄芩、黄连、陈皮、玄参、连翘、板蓝根、马勃、牛蒡子、僵蚕、升麻、柴胡、桔梗各15克,薄荷、甘草各10克。气虚者,加党参15克;便秘者,加大黄5克;腮腺炎合并睾丸炎者,加川楝子、龙胆草、延胡索各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李东垣说:“此邪热客心肺之间,上攻头面为肿,以承气泻之,是为诛伐无过,遂处此方,全活甚众。”方中黄连、黄芩清泻上焦之热毒;牛蒡子、连翘、薄荷、僵蚕疏散上焦头面之风热;玄参、马勃、板蓝根、桔梗、甘草清利咽喉;陈皮理气,疏通壅滞;升麻、柴胡升阳散火,疏散风热。黄芩、黄连得升麻、柴胡之引,直达病所;升麻、柴胡有黄芩、黄连之制,不致发散太过。用以治疗大头瘟,每获捷效。还可以用来治疗头面部丹毒、咽喉肿痛、牙龈肿痛、聤耳等属于上焦热盛者。

  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,余常用《证治准绳》之牛蒡汤,其效颇验。方用:牛蒡子15克,防风、荆芥穗各10克,大黄、薄荷、甘草各5克,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方中用防风、荆芥、薄荷祛风解表,用牛蒡子、大黄清热解毒,用甘草缓急。表邪去而热毒清,咽喉肿痛即可消除。

()滑石

  滑石善清湿热,通利水道。治疗下焦蕴蓄实热,尿管闭塞,小便滴沥不通,余常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的寒通汤。方用:滑石、生白芍各50克,知母、黄柏各20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使用时,可酌加木通、海金沙各6克。方中用滑石利水渗湿,清热通窍;用知母、黄柏滋补肾水,清利湿热;用白芍敛阴补肾,通利小便。本方清热利尿,药简效宏,用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闭,常收立竿见影之功。

()木通

木通,有白木通与关木通之分。白木通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、木通的木质茎。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。目前药店中多以后者代前者,实在是大错特错、误人性命之举。白木通可用,关木通毒性强烈,不可轻尝。新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已经把关木通、马兜铃从中药中剔除,为中医者,不可不知!据报道,服用关木通过量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,岂敢不慎欤?为了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,凡是用木通,余皆用通草以代之,最为稳妥。

()石韦

  石韦利水通淋,有排石作用。治疗下焦湿热所制的石淋,症见腰腹疼痛、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者,余常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的排石颗粒方,改颗粒剂为汤剂,获效良好。方用:金钱草25克,车前子(盐水炒)25克,木通7.5克,徐长卿25克,石韦25克,忍冬藤25克,滑石25克,瞿麦25克,苘麻子20克,甘草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有清热利水、通淋排石之效,可用于泌尿系结石见上述症候者。体弱、肝功能不良者慎用;孕妇禁用。

()

金钱草

  金钱草,善化结石,用量宜大,收效颇速。余每剂药用克,长期使用,未见不良反应。尿路结石,中医称之为石淋。症状表现为尿中时夹沙石,小便艰涩,或排尿时突然中断,尿路窘迫疼痛,少腹拘急,或腰腹绞痛难忍,尿中带血。治疗尿路结石,笔者常使用恩师张琪创立的消坚排石汤。方用:金钱草克,三棱、莪术各15克,鸡内金15克(冲),丹参20克,赤芍、红花、桃仁、丹皮、车前子各15克,瞿麦、扁蓄、滑石各20克。病久肾气虚者加熟地、枸杞、山萸肉、菟丝子各20克;肾阳虚加肉桂、附子、茴香各5克;气虚加人参、黄芪各15克;结石大,难于排除者加穿山甲、皂角刺各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每剂药煎出3碗药液(约0毫升),每4个小时服药1次,每次服1碗(毫升)。此方疗效确实,屡用屡效。取效之关键是重用金钱草,每剂用克,少则效果不佳。临床使用多年,从未发现患者服后有不适之感,医者可放胆用之。

  金钱草,善清湿热,利胆止痛。余治疗慢性胆囊炎常用名医魏长春创立的金钱开郁散。方用:四川金钱草30克,柴胡、枳壳、白芍、生甘草、海螵蛸、浙贝母各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热盛者,加黄芩、黄连、山栀子、苦参、茵陈;素体阴虚大便干结者,加玄参、麦冬、生地;疼痛剧烈者,加川楝子、延胡索。方中用金钱草清化湿热,解毒消肿;用郁金行气利胆,活血止痛;用四逆散(柴胡、枳壳、白芍、甘草)疏肝理脾,透邪解郁;用乌贝散(海螵蛸、浙贝母)化滞散结,和胃止痛。本方还可用于胆囊结石引起的胁痛,不仅可以止痛,而且有软化结石之功。

()萆薢

  萆薢善利水湿而分清浊,是治疗下焦湿浊郁滞所致膏淋、小便混浊的要药。治疗湿热渗入膀胱而出现小便白浊、尿有余沥,舌苔黄腻者,余常用《医学心悟》萆薢分清饮。方用:川萆薢15克,黄柏、石菖蒲各10克,茯苓、白术各15克,莲子心5克,丹参、车前子各10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有清热利湿、分清化浊之功,可使“湿热去而心肾通,则气化行而淋浊止矣。”(《医方集解》)

  下焦虚寒所致小便白浊,频数无度,白如米泔,凝如膏糊者,余常用《丹溪心法》中的萆薢分清饮。方用:益智仁、川萆薢、石菖蒲、乌药各10克,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服时加食盐少许。方中用萆薢利湿化浊,用益智仁温肾缩泉,用石菖蒲除湿散寒,用乌药暖肾利气,一方加茯苓、甘草,其利湿化浊之力更佳。诸药合用,温暖下元,寒湿除则清浊分矣

()茵陈

  余幼时,母亲每年春天常采茵陈,做成麦饭,蘸醋、蒜泥当菜吃,味道鲜美,且有防病之能,真乃食疗佳品也。记得年前后,余乡里有一老者年过六十,忽患急性黄疸型肝炎,全身黄染如金。当时自然灾害肆虐,家贫无钱医治。适逢阳春三月,山坡上茵陈初萌。余嘱其每日采鲜茵陈二三斤,与适量白面混匀,炊熟食之。月余,黄染尽退,身体康复。由是观之,茵陈用量宜大,不可久煎,鲜者较干者疗效更好。

  治疗黄疸型肝炎,余常用北京名医关幼波创立的两首方剂:

  一曰轻型消黄汤。用于治疗湿重于热之黄疸,症见黄疸轻,恶心,厌食油腻,时呕,口不干,不思饮,困倦乏力,食后腹胀,大便时溏,舌苔白腻,脉滑稍数。方用:茵陈30克,生薏米、茯苓、白芍、赤芍、六一散(包)各15克,藿香、杏仁、当归、丹皮、酒炒黄芩各10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若有低热,加鲜茅根30克,青蒿15克;大便溏纳差者,加焦白术、谷芽各15克;转氨酶不降者,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石见穿、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。方中用茵陈利胆退黄;用白芍、赤芍、丹皮、当归养血凉血清热,用黄芩清热解毒,用藿香芳香化浊,用杏仁宣肺利气,用薏米、茯苓、六一散利水祛湿。诸药合用,清热利湿,解毒退黄。

()地肤子

  广东名老中医钟思潮,临床运用地肤子体会尤深,创立复方地肤子汤一方,治疗急性肾炎,颇具新意,说理透彻,用药中的,真难得之良方也。方用:地肤子20克,荆芥、苏叶各10克,连翘、桑白皮、瞿麦、黄柏、车前子各15克,蝉蜕10克。血尿重加重瞿麦用量;蛋白尿重加重苏叶、蝉蜕用量;尿中白细胞多加重连翘、黄柏用量;管形多加石苇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余从年起至今已用于临床35年,每获良效,愈人无算。

()冬瓜皮

  冬瓜皮利小便而消肿满,清暑热而解烦渴。治疗小便不利而发水肿者,余常用《现代实用中药》中的治肾炎小便不利、全身浮肿方。方用:冬瓜皮、西瓜皮、白茅根各30克,玉蜀黍蕊20克,赤小豆克。水煎服,每天1剂,分3次服。本方利水作用甚佳,可以作为治疗肾炎的辅助疗法,久服自有效验。

()赤小豆

  赤小豆,亦名红小豆,五谷杂粮之一,善利水除湿,解毒消肿。《小品方》中说:“腮颊热肿,赤小豆末,和蜜涂之,一夜即消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说:“此药治一切痈疽疥疮及赤肿,不拘善恶,但水调敷之,无不愈者。”治疗腮腺炎,余常用赤小豆适量。研末,醋调敷患处,如干,用醋常常润之即愈。

()泽膝

  泽膝能化痰散结,解毒消肿,有人报道用复方壁虎酒治疗胃癌,获得了一定的疗效。方用:泽漆克,壁虎50克(或活者10条),蟾蜍皮50克,锡块50克。用黄酒0毫升浸泡5~7天,滤渣后静置2天即成。1日3次口服,每次服25~50毫升。方中的壁虎、蟾蜍皮、锡块均有抗癌作用,没有条件做胃癌切除手术者可以一试。

()扁蓄

  扁蓄,利水通淋,功效卓著。治疗水肿,余常用名老中医何世英创立的消水灵方。方用:茯苓、冬瓜皮、山萸肉、山药、车前子、旱莲草、瞿麦、桑白皮、路路通、猪苓、扁蓄、泽泻、陈皮各15克,滑石30克,生姜皮3克,琥珀、木通各6克,甘草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本方有补肾和利尿的作用,可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而出现浮肿者,可缓解症状,获得一定的疗效。

()附子

  血遇寒则凝,遇热则通。余用附子、桂枝、肉桂等温热药与活血化瘀药自拟静脉通一方,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收效良好。方用:当归、丹参、乳香、没药、茯苓、牛膝、杜仲、鸡血藤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黄芪、地龙、五灵脂、秦艽、羌活、延胡索、白芷各50克,桂枝、附子、肉桂各30克,甘草20克,蜈蚣10条,全蝎20克。轧成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重10克。每日3次,每次1丸。可用于治疗下肢静脉炎、静脉曲张、下肢浮肿,疼痛等症。此种病症,往往迁延数年或数十年之久,用药需持之以恒,坚持半年以上,方能获效。另外,用上方(调整药量)煎汤熏洗双下肢,见效迅速。

  附子与大黄相伍,寒热并用,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,有特殊的疗效,余常用《冉氏经验方》中的附子大黄汤。方用:附片、大黄各10克,延胡索、荔枝核、橘核、川楝子各15克,小茴香10克,桂枝5克,广木香、黄柏、红花各15克,甘草10克。急性期局部肿大,疼痛,体温升高者,去桂、附,加金银花、大青叶、丹皮各15克;坠痛者加黄芪、升麻各15克;硬块难消者加红花、三棱、莪术各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方中附子、桂枝温经散寒,大黄行滞破结,荔枝核、橘核、消肿止痛,小茴香、广木香行气散瘀,川楝子、延胡索舒筋止痛,黄柏泻火利湿,甘草和中,红花活血祛瘀。治疗寒凝气滞引起的疝气,虽然因寒而发(本),但常常出现红肿疼痛等热象(标),故用热药除寒,寒药清热,用药中的,药到病除。《止园医话》中说:“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验,以附子、大黄加入治疝气之药中,迅收特效。”确为经验之谈。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慢性附睾丸炎、鞘膜积液等。

()瞿麦

  瞿麦,清热利尿,善治血淋。治疗小便淋涩赤痛,余常用《证治准绳》中的瞿麦汤。方用:瞿麦15克,木通6克,滑石30克,竹叶9克,黄芩9克,白茅根30克(后下),冬瓜子、冬葵子各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2次分服。

()冬葵子

  冬葵子善于利水消肿。治疗孕妇小便不通,脉数者,余常用《医略六书》中的冬葵子散。方用:冬葵子克,山栀克,赤苓75克,车前子克。研为细粉,荷叶梗汤下10克。每日2次。该书中说:“胎热内遏,溺窍闭塞,故小便不通,胎因不安焉。冬葵子滑利溺窍,红山栀清利小便,赤茯苓利营以渗膀胱,车前子清肝以利小水也。为散,荷梗汤下,使热化气行,则溺道自通,而溺窍无闭塞之患,胎孕无不安矣。”

()肉桂

  肉桂与黄连相伍,名曰交泰丸,寒热并用,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,确有疗效,但药力稍嫌单薄,收效较缓。余立一方,名曰柴胡龙牡交泰丸,用于临床,效果良好。方用:黄连30克,肉桂15克,柴胡、清半夏、黄芩、茯苓、丹参、柏子仁、玄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炒枣仁、龙骨、牡蛎各50克,甘草15克。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,每日服3次,每次服1丸。本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宁心安神,用生脉饮(玄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益气安神,用丹参、柏子仁、炒枣仁养心安神,用交泰丸交通心肾。用于临床多年,治疗失眠颇效。

()吴茱萸

  吴茱萸与黄连相伍名曰左金丸,二药的用量为1:6,重用黄连清肝泻火,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以制黄连之苦寒,寒热并用,治疗肝火犯胃引起的胁肋胀痛,嘈杂吞酸,呕吐口苦,脘痞嗳气,舌红苔黄,脉弦数有较好疗效,余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胃病而见上述症状者。

  吴茱萸研粉醋调敷脚心,能引热下行,治疗口舌生疮,并且有一定的降压作用。

()荜茇

  荜茇辛热逐寒,善治寒凝气滞之腹痛痛腹泻。治疗大肠时泄,不欲饮食,四肢厥冷,面色青黄等症,余常用《圣惠方》中的荜茇丸。方用:荜茇15克,白术15克,肉豆蔻15克(去壳),丁香45克,诃黎勒克(煨,用皮),附子50克(炮裂,去皮脐),桂心15克,胡椒75克,干姜25克(炮裂,锉),厚朴50克(去粗皮,涂生姜汁炙,令香熟),陈橘皮15克(汤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25克。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30丸,以粥饮送下,不拘时候。本方温脏腑,去沉寒,健脾胃,止泻泄,可用于慢性肠炎而见上述症状者。

()

花椒

  花椒有麻痹作用,故可驱除肠道寄生虫。胆道蛔虫症,中医称之为蛔厥,是一种因蛔虫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。症见腹部绞痛,四肢发凉,痛甚则汗出,或吐涎沫,或吐蛔虫,时发时止,或伴有寒热,胃肠功能紊乱等证候。余常用一验方——花椒醋治之,有立竿见影之效。方用:花椒20粒,食醋毫升。加水20毫升,蔗糖少许,煎沸后取出花椒,待温后1次口服。小儿酌情减量。服药后症状未完全消失者,4小时后可再服1次。戴原礼说:“凡人呕吐,服药不纳者,必有蛔在膈间,蛔闻药则动,动则药出而蛔不出,但于呕吐药中加川椒10粒,盖蛔见椒则头伏也。”现代药理研究证明,花椒有驱蛔虫作用。蛔虫遇酸则伏,醋有安蛔之功。二药合用,止痛、驱虫效果良好。

  花椒可用于治疗蛔虫性部分性肠梗阻(早期),方用:花椒9~12克,麻油~毫升。将麻油放置在锅中煎熬,放入花椒,炸至微焦即捞出。待花椒油微温后1次口服。小儿酌情减量。服药后症状未完全消失者,4小时后可再服1次。如梗阻时间过长,中毒症状明显,有肠坏死或阑尾蛔虫者,则不能服用。

  花椒回乳极效,方用:花椒6~15克。用水~亳升,浸泡后煎煮浓缩成亳升,然后加入红糖50~克,于断奶当天1次服下。日服1次,约1~3次即可回乳。据临床观察,绝大多数哺乳妇女服药后6小时乳汁即显著减少,第二天乳肿胀消失或胀痛缓解。

推荐:

这四个穴位,均可一针退小儿高热

推按脚板心,能迅速退小儿感冒高热

连萸散外敷治疗小儿口腔溃疡,快者二剂,最慢五剂

               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
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bnqw.com/kjscyy/870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